顾行伟,1955年生于上海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上海作家协会理事。主要从事散文创作,先后出版《星期天我们在巴黎》、《晚秋偶赋》、《古瓷灯话》等专辑。曾任《上海时装报》总编辑、《劳动报》总编辑、《文汇报》副总编辑、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总经理。现在上海市作者从1985年开始业余收藏瓷器至今,并专题收藏古灯开设个人展馆,同时旁涉唐、宋、元、明清各代瓷器。《藏瓷说艺》集结了作者近年来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各类鉴赏文章、收藏感悟近百篇。现任香港《文汇报》总经理。

 

【古灯从这里点亮】

 

  专题收藏往往发端于一次偶然的机会。 十余年前的上海似乎像一个大工地,拆建敲打,尘土飞扬。历史在变迁转折点上,往往将昔日沉淀的东西捣泛而起,拆迁中压箱存库的东西因乔迁而丢弃。

 

  在徐家汇附近的一家临时小店铺里,我买过几件旧东西,有明代的红木镜框,有清代精美的广彩瓷器,有民国的粉彩精品。卖的人不懂,我买的也是似懂非懂,价格极为低廉。一次,店主递给我一件东西(如图),我实在不知道为何物,他告诉我是油灯,上面留有煤油污垢,粉彩图案画的是“ 相夫教子”,上下内外全有画工,十分精美且完好无损。 说起油灯,我们这一代人还是见识过的,可印象中的油灯就是京剧《红灯记》中那样的巡道灯,而如此精美的瓷灯,当是大户人家的书房灯或厅灯。最后我是付了70元把灯买回了家。当时想想也很简单实用,放在书房,既作饰品,又可在断电时点上。那时因市政改造,断电是常有的事。

 

  孰料正是这盏油灯,使我在以后的十年中痴心痴情地迷上了油灯收藏。那些年,在收藏市场上,我全神贯注搜寻各个朝代的油灯,加上朋友们的推波助澜,其他瓷器因此受到冷落,错过尢数机遇。 然而有得有失,十年下来,油灯却从第一盏“相夫教子”开始,至今已有三百余盏。年代从五千年前的马家窑陶豆灯盏开始,遍布各个朝代,绝大部分是易碎易提的陶瓷灯。经过研究整理,我编辑出版了《古瓷灯话》一书。朋友们都很羡慕我入道时间不长,却因专题而有成效。而我实在是在无意中走入专题收藏,并非先见之明和经验使然。

 

  直到今天,我才明白收藏是一个海,油灯收藏,宛若一叶扁舟伴我逐波沧海,尽享情趣。 2003年,在上海市青浦区领导的关心下,我将所藏的油灯全部无偿提供给朱家角古镇科植园展出,让世人共享。市人大主任龚学平专为此馆题写馆名“古瓷灯馆”。作为旅游景点的千年古镇朱家角,拱桥、黛瓦、粉墙、格窗,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小路,清澈蜿蜒的水道河流,古灯馆、古陶馆坐落其中,更给人以思古的幽情。古灯馆开馆那天,市人大主任龚学平和市高级法院院长滕一龙划亮火柴,点亮油灯,这一富有历史文化意蕴和独具匠心的开幕式,让与会的文人雅士至今传为美谈。